五行起源

2018.10.04

河圖、洛書以一到十之排列,用黑白點和九宮最簡單之圖案去傳遞極復雜之信息,由上古時代留存下來,演變成中華文化之核心,易學。

由河圖洛書,到易之八卦五行,處處充滿著疑問,就是探古尋源亦難找到統一和完滿的解釋,以至各説各道理,莫衷一是。

但現實是經過幾千年的演變,易文化已浸透了中華民族各個領域,各處細節,從哲學到生活習慣,從儒道文化,占卜星相,到醫學曆法等等,和我們的生活融為一體。

五行生成

天一生水,地六成之

地二生火,天七成之

天三生木,地八成之

地四生金,天九成之

天五生土,地十成之

此生成之數,單數為陽,雙數為陰,天數二十有五,地數三十,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。

以上數字和排列是由河圖衍生出來,大概是說明五行生起的過程,由天和地之大自然力量,衍生出金木水火土五行活動。金木土是物,水火是能。若以人為中心,天在上,代表光、熱和其他能量為動為陽,地在下,地心吸力令物體下墜,為静為陰。

太極生两儀,两儀生四象,天地充滿了物質和能量,四時氣候變化,慢慢催生了天地之間五行活動。生起是因,成就是現狀。

大概是,由一到五,水從天上來,火從地起,萬物活起來全賴天之影嚮,金藏於地,物質分解是天之功。添五後成六到十,五行互動然後成。水向下流成於地,也是地之吸力,火向上炎,熱氣散於天,木生長要入地,物體成金之過程要借助天之能量,土為微塵,飄散落於地。五行遂成。

余以為五行生成後之活動狀態,土在中央,金木在两旁,水火分上下,不必執著東南西北方位之說。

穩定平衡

金木水火土五行,廣義地包括所有在天地之間能量物質的活動,從而生起一定的生剋規律,在大地上産生調節作用,使萬物生長收藏,生生不息。

洛書以五為基數,分九宮佈局,中央五,上下左右和對角,加起來都是十五之數,代表穩定平衡。五就是五行之數。相傳大禹時認為天地失衡,便以洛書的理解,把天下分為九州,及後水患平。

從先天八卦的啟示,天地間離不開能量與物質互動,物質能量同為一體,能量聚於物體産生引力,隨地心吸力會穩定下來,能量釋放時,物體便動起來,是為動静之機。又乾坤坎离,即天地水火,令生態環境有序變化,使物質以固態、液態和氣態反復循環,永恆不息。

水與火

由天的光、熱、輻射和地心吸力影嚮之下,能量和物質世界產生互動,當温度濕度和壓力轉變時,能量進入物體中,液化為水;或物體燃燒,能量從中釋放出來,為火。

八卦中乾三連,坤六斷,坎中滿,离中虚。一横為陽,為能量,為動;一横中斷為陰,為物質,為静。坎中央藏陽,上下是陰,陽催陰動,象液態,是水。离中央為物質,上下能量活動,象燃燒,是火。八卦中水火之象,與五行中之水火道理相通。

土金木

現今普遍以五行為五種元素,忽略整體統一概念,五行解釋難以完善。余以為以水火為能和物互動狀態,以土金木是物體存在為質的分别,更能演繹出五行道理。

在天地水火能量活動過程中,物質狀態生起變化,聚散生土,象泥土,鬆而零散。壓縮成金,堅硬而埋藏。軟化伸張則為木。概括來說,物質祇存在於這三種狀態。

Home > Articles五行起源